English

布莱希特百年诞辰纪念会在北京召开

1998-07-0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本报讯 在二十世纪的世界艺术星空中,闪烁着好几颗从德国土地上升起的巨星,贝托尔特·布莱希特(一八九八—一九五六)就是其中之一。今年二月十日是伟大的戏剧家兼诗人布莱希特诞生一百周年的日子,为了表达对这位杰出的戏剧变革者和中国人民的朋友的真诚怀念,由中德友好协会、中国社科院外文所、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和北京歌德学院等单位于近日在北京主办了布莱希特学术研讨会和布莱希特戏剧演出等活动。

布莱希特的名字对于中国知识界,尤其是对于戏剧爱好者来说是相当熟悉的。他是“五四”以来,继易卜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之后,第三位对我国戏剧运动产生重要影响的外国戏剧家。他将文艺变革和社会变革联系起来,主张在舞台上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和具有社会历史意义的问题,引发观众的思考,这对我国由“五四”新文化运动哺育、成长起来的几代戏剧工作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布莱希特在五十八年的人生中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战争、革命、流亡、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他的主要生活体验,也是他从事文学创作的主要内容。他开始文学创作时,恰是德国表现主义文学潮流盛行之时,布莱希特不赞成表现主义者从抽象人性和道德出发创建所谓“人类共同体”的乌托邦幻想,但他初期的文学创作仍像表现主义者们一样,充满强烈的资产阶级叛逆精神,并在革命高潮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走到德国革命工人运动中来,从而焕发出很强的创造力,创作了大量的剧本、诗歌、小说、散文和关于文学理论的著作。《高加索灰阑记》、《伽利略传》、《公社的日子》、《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蓬蒂拉和他的男仆马狄》、《四川好人》、《小市民的婚礼》、《三毛钱歌剧》等一大批戏剧作品在二十世纪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并对现代戏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在流亡中撰写的《买黄铜》、《戏剧小工具篇》,被公认为二十世纪的经典戏剧学著作。

在研讨会上,专家们指出,布莱希特勇敢地在戏剧世界中提倡一种新的戏剧,呼吁使用间离效果,他希望自己的戏剧能够以一种娱乐的方式使观众对社会变革发生兴趣。他的间离效果目的是表现生活辩证的本质,这使他在艺术领域所做的创新获得了超越自己时代的光荣,他的叙述体戏剧区别于二千三百年前由亚里士多德奠基的经典式戏剧,他的表现型剧艺学又不同于二十世纪苏俄斯坦尼斯拉夫的体验剧艺学,这表明他在文学戏剧界取得了独步古今的巨大成就。布莱希特的理论像一场风暴,曾经席卷了整个欧洲戏剧舞台。

布莱希特生前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浓厚的兴趣,对现代中国革命十分关注,写出一批从中国历史和现实中移植而来又被赋予深刻含意的作品,并且他在晚年常常阅读毛泽东的《矛盾论》。作为外来的一种戏剧理论方法,布莱希特的创作和理论对于我国新时期以来的戏剧不仅提出了一种演剧观,触发了中国戏剧工作者对自己传统戏曲艺术的关注,而且拓宽了我国戏剧界的思维方式,为我国新时期戏剧注入了活力。虽然他一生最终未能到过中国,但中国戏剧家都以他为自己的朋友。

在布莱希特去世以后的几十年中,世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研究者们也谈到,尽管目前世界上关于布莱希特的戏剧主张和理论以及其创作实践有了种种不同的说法和争论,但谁也无法否认他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他为人类戏剧文化增添了一份奇异的财富。而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布莱希特有关现代性、现代艺术和现代社会责任心的理论,当年他面对重大现代问题所做的深入思考,恰恰也是我们中国学者和艺术家今天所应该密切关注的。.

研讨会召开的同时,与会者观看了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上演的布莱希特的戏剧《巴奥》和《三毛钱歌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